慧教云

九年级(14)班

>走进班级>班级文章>内容详情

诗人笔下“竹”韵长

发布时间: 2019-01-14 23:28 作者: 李秀丽 浏览量: 17 【公开】




荷花的香气清淡,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清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能给人以真切感受。

王维之“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竹林中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闲适纯朴的生活理想。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开,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来更富诗意。

常建之“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诗,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这两句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这两句的妙处不在描摹景物美,而在于能唤起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钱起之“竹”——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归故山草堂》)

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怜”,即爱。爱的是它“不改清阴”。“不改清阴”,简练而准确地写出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诗句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中,寄寓了诗人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杨万里之“竹”——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

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写出“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息,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郑板桥之“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画二首》)

“咬定”“不放松”刻画出竹的坚韧、志节。竹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岩缝中也能扎根生长,表现出诗人对绝尘去俗、不畏艰险的独立人格的肯定。后两句写竹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依然坚劲,卓然独立,不随风倒。经得起“千磨万击”,受得住四面狂风,象征着一个人不怕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和排挤打击。诗句通过咏竹,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客户服务热线:4001801818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85号   鄂ICP备13001992号算法推荐相关举报入口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